洛阳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此布局。
如今,“风”起洛阳。洛阳积极抢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全力发展风口产业,加快重塑产业格局,成功入选全国制造业高水平发展50强城市、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洛阳的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有哪些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当地有哪些创造性举措?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河南日报调研组一行来到洛阳,深入一线走访。
洛阳铜加工厂区航拍图(6月5日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侯建勋 耿毅卓 摄
“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久前,习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对于洛阳来说,传统制造业家底厚实,业已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过硬的产业基础为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支撑。
目前,洛阳正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制造业企业“脱胎换骨”;一手抓风口产业引进培育,竞逐产业新赛道,以新能源、新材料、新IT、新文旅、智能装备等“四新一装备”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聚焦“创新”二字做好文章。调研组走访发现,洛阳以创新赋能,让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位于涧西区的洛阳铜加工的前身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企业曾经风光无限,也一度陷入低谷,面临巨大发展困境。
如今,走过70年的洛阳铜加工一派生机勃勃。2023年,公司经济效益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是科学技术创新催生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曹旗文如是说。走进洛阳铜业企业技术中心,调研组了解到,这里设立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承担了“863”计划项目、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每年研发投入4亿元左右,2023年公司新产品营业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在洛阳利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国首条高温材料全线DCS控制无人智能化生产线上“火热”而又“冷清”:智能化立体仓库、全自动配料系统、自动化干燥窑及高温烧成窑运行有条不紊,机械臂精确灵活地抓取砖坯、称重、淘汰不合格产品……所有的环节的生产数据在中央控制室的总控屏幕上即时呈现。然而放眼整个车间,工人却寥寥无几。
“智能化升级改造后,人员减少61.2%,人均产能提高7.7倍,且各种类型的产品能耗降低15%—67%。”公司董事长赵继增说,以洛阳市制造业“三大改造”为引领,企业完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昊华气体有限公司是国内特种气体行业技术领先企业,为保障我国电子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材料。在这里,最“值钱”的不是他们生产的各种类型的产品,而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公司党委书记王娟自豪地说,公司获得科研成果奖200余项,拥有近百项核心知识产权,主持、参与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70余项,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是传统产业从有到优的重塑过程,也是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的过程。从洛阳实践来看,他们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将传统产业唤醒、焕新,促进传统产业与风口关联、向风口转型,实现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和效率提升,在抢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快人一步,抓住了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
要实现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需要直面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强耦合?
洛阳的举措是“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走访过程中,调研组对这一破题思路的认识越发清晰。
一面为铜、一面为铝,平滑如镜、薄如蝉翼……在位于孟津区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卷1米宽、0.02毫米厚的载体铜箔缓缓收卷,即将下线。这种新型导电材料由企业独立研发。
“载体铜箔一面是导电优、耐腐蚀的铜,一面是低成本、低密度的铝,这使其不仅拥有铜箔优良的导电性和抵抗腐蚀能力,而且比传统铜箔减重60%至75%,成本降低50%至55%。”企业总工程师王项说,他们是全球最早实现此类新材料产业化应用的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出巨大“市场红利”。目前,该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铜铝复合新材料板带箔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销售额从2020年的1.6亿元,跃升至去年的约9亿元。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各类科创平台要发挥出怎样的作用?走进龙门实验室创新技术产品展示中心,来自18家共建单位的新材料装备琳琅满目:特殊树脂材料制造成的航天员头盔面罩、新型合金钢制作的速滑冰刀、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制作的电子设备屏幕……中国空间站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有洛阳科技成果加持。
“盯紧产业重大需求,把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我们的使命。”龙门实验室副主任马明星表示,在项目遴选上,实验室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强化产业化导向,探索出“企业出题+运营公司选题+产业研究院答题”的全新模式,着力破解产研结合、成果转化等核心问题,慢慢的变多的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年,洛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96%、连续5年领跑全省,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5.4亿元、同比增长27.7%,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布局产业链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各地产业布局提出更高要求,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起的产业建链。换句话说,就是要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
调研组走访发现,不少企业对于产业的延链、补链,有着相当现实的需求:在昊华气体,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由于周边半导体产业的配套不足,公司制作的电子特气在当地缺少用武之地,应用场景受到限制;在洛阳石化,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他们想要逐步打造绿色石化及先进材料生产基地,对补齐下游产业链短板有迫切需要……
如何更好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洛阳市政府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洛阳强化集群思维,聚焦产业链关键环,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集群效应。
乙烯是“石化工业之母”。作为洛阳产业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的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正在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内如火如荼地建设。在项目不远处,宏联新材料的项目建设现场,112米高的焦炭塔耸立,崭新的反应器、脱水罐等设备依次排开。“我们的项目是百万吨乙烯项目的下游伙伴,将与该项目同步实施、同步见效。”企业副总经理任开东说。
2023年,百万吨乙烯项目带动36个石化新材料配套项目落地孟津;中州时代带动22个新能源产业配套项目落户伊滨科技城。伴随着重点项目集群效应显现,国内一流的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以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在洛阳加速形成。
洛阳深入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筛选确定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条优势产业链,预计今年产业链营收总规模将达4600亿元。
“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行走洛阳,调研组一行看到科学技术创新动力澎湃,风口产业链群集聚成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举措扎实有效,不禁生出“又逐春风到洛城”之感。
●洛阳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此布局
●洛阳成功入选全国制造业高水平发展50强城市、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创新平台超过3600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5.4亿元、同比增长27.7%,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何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近年来,洛阳市坚持把推动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现代化洛阳建设的第一个任务,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住工业基本盘;一手抓风口产业引进培育,抢占产业新赛道,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快速推进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支撑中原城市群高水平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洛阳市认真落实省委换道领跑战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壮大,聚焦“四新一装备”。结合我省28条重点产业链,谋划确定洛阳市重点发展的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7条优势产业链,以构建高质量产业链推动新质生产力洛阳实践。2023年,洛阳市产业链营收总规模达420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4600亿元。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创新驱动起主导作用。洛阳市高站位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构建“两基地、三载体”创新大格局,即提质建设伊滨科技城、高新区两基地,加快建设智慧岛、产业研究院、科技产业社区三载体。2023年10月,伊滨智慧岛被列入第二批省级智慧岛挂牌,周山智慧岛在全省考核中取得“优秀”档次。目前,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达到3560家,其中国家级10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公司数两年翻两番,研发投入强度有望连续六年领跑全省。
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洛阳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决策部署,持续提升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全市5G基站达到1.5万个,实现行政村5G网络和千兆光纤全覆盖;中部云谷、景安等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超5800个,出口总带宽累计达6.2T;昇腾AI实验室一期上线年,初步估算全市数字化的经济规模约2200亿元。
2023年,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46.9%,成功入选全国制造业高水平发展50强城市、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下一步,洛阳市将前瞻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做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打造全省一流“双创”载体智慧岛,围绕主导产业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持续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主阵地”。
采访组在走访中发现,在洛阳,企业慢慢的变成了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试验场”,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一个个场景中,新质生产力正为洛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采访中,有三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中国船舶七二五所,有个研发“争气钢”的故事。止裂钢作为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关键材料,其止裂性能直接影响到船舶安全。放眼国际市场,2020年之前,只有日本一家公司能够生产100mm厚高强度止裂钢,评价止裂性能的试验方法也仅为日本企业掌握。为填补国内高强度止裂钢技术空白,“很着急”的中国船级社主动找到七二五所寻求合作。经过数年“磨剑”,他们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一时间,国际班轮巨头的集装箱船订单纷至沓来,“争气钢”有力支撑起我国在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船市场的领先地位。
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在昊华气体有限公司,有个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故事。稀有气体在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广泛,比如芯片制造所需的电子气体。数年前,德国、美国处于稀有气体供应的垄断地位,我国所需的电子气体处于被“卡脖子”的尴尬境地。为破解困境,昊华气体埋头攻关,目前已经生产出20余种电子气体产品并完成国产化替代。采访时看到,厂区内一罐罐产品完成装运,等待“远航”。原来该企业已经与美国某芯片巨头公司签约,成为其长期供货商。看到曾经被美国“卡脖子”的产品即将返销美国市场,我们感觉相当振奋。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洛阳石化,我们与一群梅花鹿邂逅: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翠绿,50多只身形矫健的梅花鹿在鹿苑内悠游。距离它们“家”不远的地方,生产管线林立。梅花鹿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然而它们竟能在化工厂内惬意生活。进一步探索后,我们不禁恍然,原来企业正在创建“无异味”工厂,先后荣获国家级、省市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
新质生产力,指向很明确: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小故事”映射出洛阳高水平发展的生动图景。高质量的台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迈上去,洛阳正登攀。(记者 孙德中 陈学桦 侯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 范坤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