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经济提高速度下行、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紧缩、行业竞争态势激烈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承压,公司管理团队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坚持战略定力,锐意进取,围绕加大产品和研发技术投入,积极开拓市场,优化供应链模式,推进数字化建设等重点事项开展工作,公司2023年实现新签订单超23亿元,同比增加约45%,为公司未来业绩向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营业收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846万元,同比减少52,093万元,同比下降31.20%。根本原因为:(1)智能物流业务:受行业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及国内智能物流客户的真实需求紧缩影响,公司为保持市场占有率,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对部分产品调整定价策略,叠加公司智能物流2022年新签订单较2021年下降的影响(订单签订后通常在9-12个月左右完成验收并确认收入,故在2022年签订的订单主要在2023年确认收入),导致2023年智能物流业务收入减少47,528万元。(2)智能制造业务:公司新拓客户的行业项目沉淀经验少,项目实施周期较长,2023年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收入下降12,291万元。但随着相关行业经验积淀成熟,公司新拓客户亦具有行业标杆效用,未来将助力公司有效拓展新客户,加快交付节奏。2023年整体新签订单量创公司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公司未来业绩整体向好发展。
净利润:202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93万元,同比下降187.52%。除受营业收入下降影响外,净利润下滑还受以下因素影响:
1、毛利率下降。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1.79%,同比下降8.66个百分点。根本原因系:(1)在智能物流业务方面,公司为保持市场占有率,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调整定价策略;2023年公司智能物流海外业务毛利率为33.48%,但智能物流海外业务收入在智能物流业务板块内收入占比仅为12.66%,因此,公司智能物流业务毛利率整体同比下降9.47个百分点。(2)在智能仓储和智能工厂业务方面,由于公司新拓客户的行业项目沉淀经验少,项目成本比较高,前期投入大,导致2023年毛利率亦下降10.26个百分点,随着相关行业经验积淀成熟,毛利将回升,其中,在新能源业务方面,2023年公司大力开拓新能源业务,集中优势资源,搭建专门的新能源业务团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前期投入较大,为该业务未来规模化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蓄势积能。
2、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同比增加。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为6.37%,同比增加2.85个百分点。为应对加剧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巩固行业地位,公司加大新行业场景解决方案和基础核心研发技术投入,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研发高素质人才团队的建设,2023年研发人员同比增加39.47%;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后,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升规范运作水平,公司加大了专业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投入,管理人员同比增加17.14%。综上,公司2023年研发费用增加1,434万元、管理费用增加1,085.27万元,为公司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2023年,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1,457万元,其中存货跌价准备计提1,276万元,同比增加1,382万元。根本原因系在智能物流业务板块,公司为保有现有大客户业务订单规模,部分产品售价降低且因客户调整项目方案等原因,继续履约需追加成本,导致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增加。
主要基于上述原因,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滑。
报告期内,公司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加大新行业场景解决方案和基础核心研发技术投入,加强空中穿梭车、新型仓配解决方案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将机械手自动上件、窄带分拣设备、自动集包设备等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公司组建专门团队,加强基础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视觉算法、调度算法以及数字化仿真等技术的研发,并在订单项目或研发项目中实现应用。
公司建立了物料优选的原则和机制,统一定义物料属性和标准,实现物料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提升物料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帮助设计人员准确选择和使用物料,推动公司设计的标准化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智能物流、智能仓储、智能工厂和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大力开拓市场,新签订单23亿元,同比增长45%。
在智能物流领域,公司持续深化国内战略客户合作,保持了同品类产品的优势市场地位,实现了战略客户综合供应链和海外业务的破局。2023年,智能物流业务新签订单13亿元,同比增长约26%。
在智能仓储和智能工厂领域,公司坚持聚焦重点行业与重点客户,打造行业差异化解决方案。2023年,智能仓储和智能工厂业务新签订单约10亿元,同比增长约80%。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组建了研发、销售售前、工程技术、项目交付及售后服务团队,能够为新能源电池制造领域提供物流、仓储整体解决方案及非标自动化装配产线,目前已经在锂电和储能打造了行业标杆项目,为未来市场开拓树立了良好口碑。公司新能源业务初具规模,新能源行业2022年的签单额4,440.8万元,2023年签单额15,499.33万元。
在海外市场,公司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深化战略客户合作伙伴关系,在重点市场区域初步搭建本土化销售、项目交付及售后服务体系。上述2023年新签订单中,海外新签订单6.3亿元,同比增长28%,海外签单创下公司历史新高。
面向智能物流业务,公司打造了核心品类战略供应商群,持续推进降成本,提高物料交付效率和质量。面向智能仓储和智能工厂业务,打造优质的供应链网络并筛选核心供应商,提升适配重点行业的供应链交付能力。面向新能源业务,初步构建适配行业的供应链网络,有力保障项目实施交付。
为了打造公司自有核心制造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并实现用户需求,从而公司提升市场竞争力,结合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公司稳步推进数字化相关工作:
(1)公司启动数字化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从工程设计、客户供应商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ERP等各环节进行优化重构,以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同时,对公司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升级。逐步推进产品平台的数字化管理进程,致力于逐步提高产品品质提质增效,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2)2023年8月公司启动数字化工厂建设。数字化工厂计划以“数字化建设赋能中心”、“核心产品制造交付中心”、“高端生产制造示范中心”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心”四个中心为定位,通过产线规划建设,ERP、PLM、MES、WMS、DCS/WCS系统的全面应用,构建以MOM/MES为中枢的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从客户的真实需求、研发设计、工艺开发、仓储物流和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截止目前,公司已完成数字化工厂的蓝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并优化了供应链模式及架构,并按计划推进建设相关工作。
公司通过收购科捷高新装备100%股权方式取得100亩土地和地上厂房,并于2023年11月启动建设“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产品扩产建设项目”、“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为国内和国外客户提供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报告期内,公司作为自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为客户提供智能物流领域的智能输送系统、智能分拣系统,以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智能仓储系统和智能工厂系统,同时为客户提供核心设备以及信息化系统与解决方案等产品。
公司的智能输送系统根据所输送物件品类及物理性质的不同,主要有包裹输送设备、托盘输送设备、箱式输送设备等核心输送设备以及其他配套硬件设备与软件产品,根据系统指令将物品运送至指定工位,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搬运、叉车搬运等模式,可提高物件输送效率,以及生产流通配送过程中的作业效率和准确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力需求。
公司的智能输送系统包括以皮带输送设备为主的系统以及以箱式输送设备为主的系统等,主要用于快递物流中转场地、电商配送中心,并可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生产流通环节,是物品移动场景应用中的基础产品。
公司的智能分拣系统由包裹整理系统(单件分离系统)、供件系统(导入台)、包裹信息收集系统(条码扫描/RFID读取装置等)、主分拣系统、分拣格口(滑槽、输送机等)、集包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以及配套的输送系统组成。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及不同的处理能力需求,主分拣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类:环形交叉带分拣机、直线交叉带分拣机、转向轮分拣机。
公司的智能分拣系统适用于快递物流中转场地、电商配送中心等场景,可对分拣过程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迭代升级。
公司智能制造系统主要以自有核心设备及软件为基础,为客户提供涵盖从原材料入库、原料配送、生产制造、成品运转和产成品出库等全流程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通常而言,公司的智能制造系统将堆垛机、各类输送设备、穿梭设备、机器人等硬件设备,通过具有机器视觉、大数据等先进算法技术的智能制造控制中台,统一于企业生产执行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等软件系统的调度之下,形成机、电、软一体的智能控制,从而实现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公司智能制造核心理念。
公司的智能制造系统可分为智能仓储系统和智能工厂系统产品,相应产品的具体介绍如下:
智能仓储系统产品利用RFID、二维码、条形码等条码信息记录货物信息,通过结合光电传感器与智能相机识别读取相关信息,系统后台会进行对采集到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获取货物信息,并配合光电传感器与智能硬件输送配合,实现物品的实时追踪,能够代替人工记录货物信息,并根据智能码垛拆垛算法实现自动化码垛拆垛,能代替人工使用叉车处理,减少了人工导致的货物信息错乱,提高了信息的准确率。
智能仓储系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锂电新能源、光伏、汽车零部件、化工化纤、家居、食品冷链、医药等各种制造型企业的生产及配送流通领域,能有效提升储存空间,降低储运损耗,提高仓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工厂系统产品是对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系统进行贯穿整个制造过程的整合,使生产制造流程标准化、柔性化、智能化,可协助客户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追踪和实时交付,并为各级管理者实时提供相应层级的数据以协助管理决策。
公司的智能工厂系统可以与工厂内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集成,亦能与设备、终端等进行生态组网互联,同时依托视觉、数据技术进行动作和数据追踪、计算、分析与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搭载5G技术为客户提供云端化服务。公司可以结合客户业务现状和产品特点等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服务,帮助客户打造数字化工厂,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及客户需求,公司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通常由多种自有核心设备及软件构成。根据设备功能不同,公司将核心设备分为输送设备、分拣设备及仓储设备等。报告期内,公司自有专利的核心设备及软件产品情况如下:
公司销售模式主要涵盖向客户提供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及产品、售后服务和技术咨询规划服务等方面,基于对不同行业和客户需求的理解,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公司销售部门通过公开信息、业内推荐或主动市场开拓等方式获取业务机会,经甄选决策后进入系统咨询及方案规划和设计流程,并通过协商谈判、招投标等市场竞争性手段获取订单。
公司通过理解客户战略和规划,展开业务调研、现状分析等咨询活动,评估客户业务能力体系成熟度,确认客户现状及未来目标。公司为客户规划整体业务路标蓝图及业务/应用/信息/技术总体架构,制定管理与作业流程,选型、设计配套的软硬件,提供端到端的系统设计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承接咨询输出的整体解决方案,投入机械、电气、流程IT、咨询管理等专业技术资源,设计详细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计划。具体过程包含:根据咨询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业务范围和目标,使用数据分析、价值流图等工具,配合土建设计、消防设计,进行客户详细需求的调研分析,完成详细的设备选型及配置方案;使用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规划具体项目实施计划,规划设备生产、现场安装调试、软件系统测试安装、系统操作培训、系统上线、售后维护等一系列项目实施过程,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系统和工程集成设计方案。
公司为客户交付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时,主要工作流程包括方案细化及产品研发设计、设备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软件实施、持续售后服务等,具体介绍如下:
公司根据细化后的系统集成和工程集成设计,开展具体的产品研发设计。针对常规产品的非标设计,公司借助已有核心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参数化设计,可以快速完成该类产品的设计和定型。针对特殊非标设备,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和现有技术状况,确认独立研发或合作研发,研发项目由公司完善的研发流程和研发体系进行保障。研发设计的新产品在经过市场检验后会进一步优化迭代定型,补充到已有产品库中进行拓展,提升后期相关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公司项目订单完成签订,项目经理根据客户要求明确整体的项目计划和物料计划;采购中心根据计划要求组织供应商加工完成相应的项目直发物料和零部件的工厂交付;在公司车间组装的部套,根据项目计划下发的生产装配BOM,生产中心进行领料和组装;在工厂内完成零部件或部套的组装、调试和测试工作,测试合格后,将产品发往客户现场。
公司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供应链保障资源,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项目交付能力。公司具备核心方案、设备及软件设计或研发制造能力,可为客户提供包括现场安装、调试及测试在内的系统集成服务,完成全套系统解决方案的交付。
公司自主研发了智能工厂系统平台(SFP),并基于该平台开发了生产管理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仓库控制系统(WCS)、分拣控制系统(SDS)、路径管理系统(RDS)等软件系统。公司的软件系统平台具有开放性的技术和框架及灵活的配置性和扩展性,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各类智能软件系统可满足不同类型客户、不同应用场景及不同功能的定制化需求,实现项目的快速交付。
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能够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系统质保期内的持续售后服务,也可为自产或他产系统客户提供有偿的售后服务,公司的售后监控服务部门,可提前预警设备故障,进行预防性维护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客户设备的运营效率。
公司的产品研发分为硬件研发和软件研发两部分。基于公司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对未来的行业发展技术进行提前储备,或根据客户的现实需求进行研发。公司建立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技术研发体系,研发工作主要由公司研发中心、相关事业部的工程技术部门和软件部门协同完成。其中,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创新性产品和系统的研发,以及通用技术和产品平台的搭建,软件部门负责软件底层技术的研发、平台搭建及定制化开发,工程技术部门主要负责产品工程相关的应用性研发工作。上述部门及人员相对独立、互有协同地进行各领域、各层级的研发工作,共同组成了公司的研发体系。
公司新产品研发流程主要分为市场需求和技术调研、课题立项、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试验验证、初步定型、市场验证、优化定型、市场推广等阶段,经由课题立项评审、方案设计评审、详细设计评审、试验验证评审和设计定型评审等技术评审过程,由研发管理团队组织实施。同时,为保证新产品研发的战略符合性,公司在立项及验收阶段设有决策评审,由专家委员会和决策委员会进行决策评审。
公司采购模式根据物料类型可分为标准件采购、定制件采购及项目采购。其中:标准件采购、定制件采购均为公司根据订单进行详细设计输出产生物料需求后完成的采购;项目采购的对象为在售前阶段已初步确定,通常为需要由供应商进行现场安装调试的部套或子系统。
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公司采购物料会发往公司生产场地进行进一步加工、组装、测试,或者直接发往客户项目现场,由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现场进行安装调试,或对供应商设备达标情况进行测试验收。
对于定制件的采购,公司向供应商提供设计图纸,确定产品的技术规格参数,供应商根据设计图和规格参数需求自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或公司向供应商提供设计图纸和部分材料,供应商自行采购其他原材料并组织生产。
公司主要专注于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属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并参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C34通用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把智能装备继续列为面向2035年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为适应企业高效、准确、低成本的仓储、分拣、运输等物流要求,智能物流系统应运而生,降低物流业和制造业各环节成本。
根据MordorInteigence,Inc.的统计,伴随越来越多国家将物流智能化、智慧化作为未来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加上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日益成熟,预计2026年全球智能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29.83亿美元。
我国快递物流、电子商务、制造行业快速发展以及传感器、定位技术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智能物流系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人工参与程度大幅降低。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智能物流系统领域的持续应用,物流和制造各环节信息将进一步互联、共享,将进一步降低人工参与程度,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智能制造系统主要由软件、硬件、系统服务等几个部分组成,实现智能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交互、信息集成。其中,硬件主要有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软件主要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工业大数据等。智能制造系统通过智能化的感知、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减少生产过程对人力劳动的依赖,显著提高生产精度、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我国仓储物流自动化系统行业正处在集成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发展阶段。近年来,行业技术应用不断成熟、智能自动化赋能系统规模及复杂性不断提高,使得整厂仓储物流完全自动化拥有了可能性并得到实践,智能仓储系统将步入在自动化基础上不断深入智能化、信息化及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加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三大因素影响下,我国工业自动化将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等八部委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近十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同时涌现出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出2025年转型的具体目标:1)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品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显著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显提升;2)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国内智能制造系统供应商的产品方案迭代与市场需求发展与国家总体战略规划、行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将在为尚未实现智能化制造的制造业企业打造智能工厂以及为已具备一定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定制成熟度、智能化更高的解决方案两大市场面临充分机会。
在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领域,其解决方案包含多种技术的应用,通常是将软件、硬件与通信技术组合起来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将原本多个独立的系统和设备进行集成,集成后的各系统和设备高度融合,能够有机、协调地工作,以发挥整体效应,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定制化特点,主要是由于输送系统、分拣系统、仓储系统和智能工厂系统的应用场景不同;同时不同客户对系统的需求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企业需要熟悉客户的行业特性、产品特点、工艺流程和运营模式,才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高质量、定制化的系统产品服务。
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集硬件设备、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软件算法等为一体的系统产品,涉及多种前沿技术的应用。目前,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红外通讯、激光定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通讯等前沿技术均在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领域中得到应用。
公司作为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中智能物流系统主要应用于快递电商、跨境电商及物流等,智能制造系统主要应用于锂电新能源、光伏、汽车零部件、化工化纤、家居、食品冷链等行业。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是集合了机械、电气、软件、AI视觉、智能算法、大数据等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复合系统。
目前智能物流行业的技术门槛主要在于高速稳定分拣技术、自动集包技术、自动装卸车技术、大件包裹的输送分拣技术等。智能物流系统模块化、可柔性调度管理的技术要求,不仅需要专业领域人才熟练掌握物流装备系统的理论和设计基础,了解各零部件的性能匹配性,还需要长时间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沉淀。新的行业进入者较难在短期内通过快速仿制的方式掌握相关核心技术,也无法迅速积累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的定制化工程经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
智能制造行业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高效稳定取放货和搬运技术、精准定位技术、智能调度技术、设备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技术、整厂数字化咨询规划技术等。智能制造行业的客户一般直接将产品运用于自身的整体生产制造过程中,往往伴有较为复杂的个性化特征及定制化需求。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门槛在于对客户需求和当前先进技术应用开发下,于智能系统整体设计规划、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等管理思想合理运用、工业知识和大数据对制造过程的内核驱动,及各类机、电、软一体的系统构造及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集成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以实现客户生产、仓储、物流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专注于智能物流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较快发展,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现已成长为国内智能物流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在2018年开始拓展智能仓储业务,并于2019年拓展智能工厂业务,目前在智能仓储和智能工厂领域已完成战略布局并形成一定规模,成长为该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于2022年底布局的新能源业务初具规模,2023年新能源业务签单额15,499.3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9.02%,公司在新能源行业的销售额逐步上升。公司在2018年制定了国际化中长期战略,是国内行业中较早布局海外市场并形成规模化收入的企业之一,目前已拓展韩国、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土耳其、捷克、以色列、德国、法国、荷兰等市场,并逐步推进本土化业务落地。公司2021年、2022年、2023年新签海外订单额分别为3.9亿元、4.9亿元、6.3亿元,整体海外业务规模呈稳步上升态势。
基于自有核心技术和产品,公司是行业内少有的覆盖智能物流、智能仓储、智能工厂三大业务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为客户提供贯通工业和流通领域的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坚持智能物流、智能仓储、智能工厂和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聚焦重点行业和客户,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为客户实现自动化、数智化转型升级而努力,全力助推工业智慧时代变革。
公司在行业内已经形成品牌优势,作为自有核心产品及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报告期内,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获山东省工信厅颁发的“山东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全省质量标杆企业”“山东省单项冠军企业”“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培育企业”,获得“2023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青岛市专家工作站”等称号,获得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颁发的“全国软件百强”荣誉称号、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颁发的“2023年度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2023年度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另外,“科捷智能供件台图片处理系统V1.0”软件进入第七批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名单。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快递物流、电商平台等行业领域对物流装备需求旺盛,促进智能物流行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新产业的代表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统计数据,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022年为43.8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2022年网络零售额为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出口规模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1.7%。
根据2024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320.7亿件,同比增长19.4%,业务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预计2024年,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425亿件和1.3万亿元,增速8%左右。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通过调结构、促改革,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2024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物流减税降费;优化海外仓布局,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物流建设,加强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发展绿色物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物流”“供应链”被多次提及,充分体现国家层面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视。
(2)工业智慧时代来临,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行业突破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亟需改变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因此,跟随全球工业4.0的发展步伐,在工业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在加快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并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目标规划:“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我国的智能制造行业在上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与切实目标挑战,将以技术与产品的持续进步与产业应用的不断深化为使命,服务国家整体战略、赋能工业制造业新的腾飞,实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产业链升级,适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培育新质生产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企业柔性生产需求,柔性制造的模式以消费者为导向,考验的是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上述因此将直接促使企业加快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优化供应链协同,大量运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物料采购、仓储、生产、配送是企业高效运转的重要部分,是连接制造端、供应端和客户端的核心环节。为了达到自动化和柔性生产,很多企业率先引入仓储系统、智能工厂系统等,提升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涉及行业范围来看,智能制造应用行业继续扩大,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电子电器再到锂电新能源、光伏、家居、化工化纤、电线电缆、食品冷链等行业,智能制造行业下游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4)传感器、定位技术等技术发展,为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可靠的底层技术支撑
以射频识别(RFID)等为代表的传感器技术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使物流或制造系统在作业强度、作业精确度、存储效率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以定位系统(GPS)、超宽带(UWB)等为代表的定位技术帮助仓库管理人员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盘点、找料等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有效的利用仓库存储空间,提高仓库的仓储能力。
此外,物流和制造管理系统软件功能越来越丰富,并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无缝对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实时传输与处理,物流作业实时同步,提高了信息化水平。
(5)视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等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产业进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核心设备通过传感器等接入互联网,以信息互联、设施互联带动整体系统互联。
物流在线化产生大量业务数据,使得物流大数据从理念变为现实,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物流在线化和业务数据化为云计算提供了可能,依托物流云平台,收集来自行业的订单信息与数据,然后对各个订单的收件地址进行整理并计算最优路径,整合运输、收货、配送等作业类型,大幅提高物流效率。
智能制造行业运行的大量工业设备,得益于视觉、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协助,能将更精确的数据体现在生产制造、技术改进的过程中,减少人工干预,协助生产决策,提高工厂设施整体协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知识产权成果44项,其中,新增国内外发明专利24项,新增国内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新增软件著作权6项。
公司本着致力于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的使命,不断推出针对不同行业的新型解决方案和新型自动化设备,持续投入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激励和培养优秀人才。
技术研发方面,公司不断创新,坚持自主研发,已经在智能输送系统、智能分拣系统、智能仓储系统及智能工厂系统等领域形成多项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具体产品,具备技术优势。产品研发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包裹输送设备、托盘输送设备、箱式输送设备、环形交叉带分拣设备、直线交叉带分拣设备、转向轮分拣设备、单件分离设备、堆垛机、多层穿梭设备等核心产品,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较强。软件开发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智能工厂系统平台(SFP)、仓库管理系统(WMS)、仓库控制系统(WCS)、分拣控制系统(SDS)、企业生产执行系统(MES)等软件平台,提供开放性的技术和框架,具有灵活的配置性和扩展性,可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专利17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63项。
公司在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产品定位及业务开拓思路方面具有前瞻性战略布局,在智能物流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智能制造领域,拓宽产品覆盖面,提升盈利水平。公司建立了在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等流通领域的品牌地位,与多家国内外知名快递物流、电子商务企业完成签单合作。随着智能物流竞争不断加剧,公司积极布局智能制造领域,以智能仓储系统作为突破口,开展智能工厂项目,并实现智能仓储系统、智能工厂系统规模化销售,成为国内智能制造业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自2022年开始布局,组建了研发、销售售前、工程技术、项目交付及售后服务团队,能够为新能源电池制造领域提供物流、仓储整体解决方案及非标自动化装配产线,目前已经在锂电和储能打造了行业标杆项目,为未来市场开拓树立了良好口碑。
公司深耕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业务领域多年,大量项目的交付使得公司在产品定制、项目交付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综合服务能力优势。
产品定制方面,公司能够根据行业和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够灵活运用各项先进技术,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定制开发高性价比的产品,解决客户存在的痛点。
项目交付方面,公司通过大量的项目交付逐步形成了成熟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了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培养了经验丰富的项目交付团队,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项目交付。
售后服务方面,公司依托售后服务监控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在备件更换、巡检维养、驻场服务等方面可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及时服务。
公司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团队稳定,长期专注于该领域业务发展,具备丰富的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行业技术和项目经验,能够及时准确制订和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组织体系,使公司走在行业发展前列。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公司高效研发、精细化运营奠定了丰富的人才基础。
公司激励机制灵活、激励措施完善,公司设立了科捷投资、科捷英贤、科捷英豪和科捷英才等员工持股平台,向技术、管理、市场等各条线的骨干实施了股权激励,增强了员工归属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持续的业务拓展,已经在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并形成品牌优势。
公司拥有众多优质的客户资源,并获得多个客户的多次采购,产品受到众多行业客户的广泛认可。在智能物流领域客户包括顺丰、德邦、燕文物流、印度Dehivery、递一物流等行业知名快递物流集团,以及京东、泰国Shopee、韩国Coupang、印度Fipkart、土耳其Trendyo等国内国际大型电商平台;在智能制造领域,客户包括海尔日日顺、四川长虹600839)、中粮集团、顾家家居603816)、欧派家居603833)、喜临门603008)、金牌橱柜等知名消费品牌厂商,以及赛轮轮胎601058)、昊华轮胎、巨湾技研、天能股份、容百科技、上汽集团600104)、德赛西威002920)、本田动力、特变电工600089)、徐工集团、金洲管道002443)、朗进科技300594)、宗申动力001696)等大型工业制造企业。
公司在行业内已经形成品牌优势,作为自有核心产品及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报告期内,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工信厅颁发的“山东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全省质量标杆企业”“山东省单项冠军企业”“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培育企业”“科捷智能供件台图片处理系统V1.0”软件进入第七批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名单,青岛市工信局认定“2023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获得青岛人社局“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青岛市专家工作站”,获得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颁发的“全国软件百强”荣誉称号,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颁发的“2023年度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2023年度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基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公司充分利用国内工程师的研发能力和大规模制造优势,以满足全球销售、运输、现场安装、售后服务的需求,为国际客户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服务。公司已拓展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区域市场,并逐步推进本土化业务落地,目前已在印度、韩国、泰国、柬埔寨、越南、土耳其、以色列、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落地多个较大规模的项目并取得业务收入,获得了海外客户韩国Coupang、印度Dehivery、印度Fipkart、泰国Shopee、土耳其Trendyo等海外客户的认可,并形成海外大型项目的标杆效应。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如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格局、市场拓展情况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存在业绩下滑风险。公司如果无法通过产品技术升级、加强成本和费用管控、优化供应链模式、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等手段提升综合竞争力,无法持续推动各业务环节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公司将存在继续亏损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需要具备复杂方案的设计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其实施需以核心设备和技术为基础,对公司机械、电气、软件、控制、算法、视觉、人工智能及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随着客户在不同应用领域、应用环节及应用场景下对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系统和产品的功能、效率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客户需求升级和技术革新,如果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不能持续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以及未来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不利影响。
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系统领域企业的生产经营依赖于硬件、软件及系统控制等多种关键技术的结合,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基于转向轮分拣机的大件物流包裹分拣技术”等12项关键技术,并将该等关键技术应用于智能分拣系统等产品服务。公司所拥有的关键技术是公司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如果出现公司关键技术被泄露、盗用,或者关键技术遭受恶意侵权,可能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下降。
公司从事的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行业为人才密集型行业,需要高素质的系统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人才,且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跨越了硬件、软件及系统控制技术等多领域,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核心人才的流失可能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亦可能造成公司的关键技术外流,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同行业人才竞争的加剧,一旦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销售和管理人员流失,或者经营规模扩大后无法及时吸纳和培养所需人才,都将会构成公司经营过程中潜在的人力资源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下游客户行业集中度亦相对较高,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来自快递物流和电商新零售的收入占比仍将相对较高。
若公司经常性合作的大客户终止与公司合作或者降低对公司产品采购金额、现有大客户周期性投资订单履行完毕后无法获取新的规模化订单或未来国内快递物流和电商新零售行业客户对智能物流系统需求发生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来自关联方顺丰的营业收入占比为32.10%,较同期下降11.89个百分点。基于顺丰在快递物流行业的龙头地位和公司的在手订单情况,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与顺丰的关联交易将持续存在。
若未来公司不能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则可能出现关联交易价格不公允或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形。
公司下游客户中,来自快递物流和电商新零售的收入占比较高,公司向快递物流和电商新零售提供的产品较多集中于全年业务量最大的“618”“双十一”“双十二”前完成设备调试并投入试运行,受此影响,公司智能物流系统的验收、收入确认较多集中在第三、第四季度,因此,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中,机械类、加工件原材料会受到钢材等大宗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发生主要原材料供应短缺,或重要供应商终止合作,将可能导致公司不能及时采购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从而影响公司产品交付时间。
公司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流程通常包括系统咨询规划、集成设计、设备研发制造、软件研发实施及现场测试等。公司部分项目从合同签署至项目验收,整个项目实施周期通常需要9-12个月,实施周期较长,导致公司存货余额较大,并占用公司营运资金。此外,若受客户修改规划方案等因素影响,项目实施周期可能出现延长,从而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影响整体经营业绩。
公司的毛利率主要受到市场竞争、项目执行效率、生产成本结构、实施周期、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不同项目间的毛利率差异较大。若未来宏观经济、市场竞争程度、原材料价格等发生不利变化,而公司如果不能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保持竞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的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风险。
公司主要客户信誉度较高,回款记录良好,公司应收账款总体质量较好,但如果未来主要客户的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会对公司的和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公司存货主要为在产品,在产品主要是公司已发至项目现场但尚未安装调试完成或已安装调试完成但尚未经客户验收的产品。若公司正在执行的项目出现质量风险,或者项目调整方案使得继续履约需追加成本,导致存货成本超过可变现净值,则存货存在发生跌价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信誉度较高,回款记录良好,公司应收账款总体回款信用风险较小,但由于公司在产品交付备货期需要提前支付的现金金额较大,客户回款受项目周期较长影响,客户通常按项目重要节点向公司支付结算款项,未来如果公司不能有效对营运资金收付进行严格的预算和管控或客户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可能导致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的风险。
随着公司海外业务不断发展,公司海外主营业务收入可能进一步增加,而人民币汇率随着境内外经济环境、政治形势、货币政策的变化波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若人民币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公司可能面临汇兑损失的风险。
智能物流系统的下业快递物流和电商新零售发展迅速,带动快递、电商客户在智能物流设备投入。公司智能制造系统的下业包括锂电新能源、光伏、橡胶轮胎、汽车零部件、食品冷链、化工化纤、家居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对智能制造设备的需求增加。
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或者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变化,公司下游应用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有可能出现下滑,减少对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系统的采购需求,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系统领域市场较为分散、客户群体类型分布广,各参与者一般均有主要的产品类型、针对的客户群体或经营区域,尚未形成明显的垄断或寡头竞争格局,随着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的市场规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该等业务领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此外,随着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张以及在智能制造系统产品领域的业务拓展,所面临竞争的领域、产品范围、所针对的客户群体市场、地域都将进一步扩大,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产品效能不能有效契合市场需求,可能导致公司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下降,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经营发展。
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导致的风险: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目标,目前已在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开拓,并在积极推进本地化业务落地。目前来看,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将继续存在,可能对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及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部分募投项目延期的风险:公司募投项目之一“营销网络及数字化建设项目”存在延期的风险,该项目预计使用募集资金投入6,829.51万元,占募集资金净额7.66%。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营销网络及数字化建设投入,如果该募投项目建设进展持续落后于预期,公司将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决策程序,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846万元,同比下降31.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93万元,同比下降187.52%。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63,928万元,较报告期初增长4.52%;净资产121,851万元,较报告期初减少8.25%。
在智能物流领域,由于国外智能物流系统发展时间较早,该领域内国际知名企业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区,该等企业规模较大,具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多年积累的项目经验,其优势在高端市场较为明显,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大福、范德兰德、德马泰克等。上述企业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并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在国内智能物流领域,外资和本土智能物流系统供应商基本上错位竞争,对应各自的优势领域,呈现分层化竞争态势。国际知名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强大的技术能力,定位为物流系统集成商并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保持较大的营收规模。自2015年以来,国内智能物流行业一批中小企业逐渐成长起来,但发展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巨头。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部分国内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较多项目经验,并坚持自有核心技术和产品,在细分行业领域形成了一批研发设计能力较强、项目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并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上游包括产品与技术两类供应商,产业链中游主体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下游应用场景包括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产业链中游的头部企业包括西门子、罗克韦尔、ABB、和利时、IBM、中国石化等企业。由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智能制造不同业务领域均已全面推进,因此智能制造各大业务领域主要以这些国家的企业为主。比如,在虚拟工厂设计与自动化系统整合领域中,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西门子、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公司)、达索系统公司等;在巨量资料与云端运算领域中,主要竞争企业有IBM、惠普等;在智能仓储行业,市场上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胜斐迩、大福、德马泰克等;机器人及机器手臂行业里,市场上主要包括ABB、发那科、KUKA等。伴随国内智能制造市场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资本的助推,国内出现了一批从事该行业的中小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智能制造系统产业链,在各细分行业发展了一批研发设计能力较强、项目经验较为丰富的企业。近年来,部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迅速上升,通过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高性价比的产品、高效的项目交付和售后服务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并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市场上主要包括:北自所、昆船、今天国际300532)、科捷智能、兰剑智能等为主流解决方案集成商。
随着国内外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构建起技术壁垒、资金壁垒、经验壁垒和人才壁垒等,该领域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发展,预计未来短期内竞争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将继续充分发挥“智能物流+智能制造”联合研发、协同发展的优势,不断提高对各行业内痛点的研发投入,做到产研双精,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化咨询及方案规划、系统性集成设计、设备研发制造、软件研发实施、现场安装实施、全生命周期售后服务等方面大力投入,力争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劳动人口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不断升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企业采用先进物流装备和制造装备来实现降本增效的动力增加,将推动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进程。
随着工业智慧时代来临,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行业突破发展,智能制造应用行业继续扩大,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电子电器再到锂电新能源、光伏、家居、电线电缆、化工化纤、食品冷链等行业,智能制造行业下游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施意见的通知》《“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公司所处的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细分行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该细分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传感器技术、定位技术,以及物流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智能物流的输送分拣效率以及仓储空间的利用率,降低了企业成本。未来,视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行业的应用将变得愈加广泛,能进一步高效地整合、管理和调度数据资源,推动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行业发展。
目前,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设备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较高的使用率,但是在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普及程度还较低,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行业在海外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三年发展战略目标: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深耕智能物流行业,积极拓展智能制造行业,目前已成长为智能物流行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提供商,在智能制造领域已完成战略布局并形成一定业务规模。未来三年,公司将秉持国际化、品牌化、数字化战略,完成国际化市场和服务基本布局,打造行业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公司将继续以“致力于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为使命,以“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愿景。
2024年,公司将持续巩固智能物流业务的优势地位,深耕智能制造行业客户,提高智能制造业务规模,抢抓新能源行业市场机会,提升海外业务占比,致力于为行业客户提供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公司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公司持续实施以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为核心的策略,紧跟新能源、轮胎、跨境电商等行业发展趋势,加快高位高速堆垛机、EMS等产品线的研发,以产品创新抢占市场先机,构建优质产品布局。持续推进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提升产品通用性和互换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强化产品经理职责,建立和完善产品经理体系,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1)在智能物流领域,继续巩固国内快递电商行业的优势地位,深耕综合供应链行业机会,持续扩大海外市场规模,提升海外本土化业务能力。(2)在智能制造领域,聚焦轮胎、汽车零部件、食品冷链、家居、锂电材料、化工化纤等重点行业,扩大重点客户份额,提升项目交付能力,推动业务稳定增长。(3)在新能源领域,深耕重点客户,加快创新型解决方案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紧盯新市场机会,扩大业务规模。
公司将完善产品和技术平台,加快产品和技术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公司将加强成本与费用管控,优化供应链模式,加快数字化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各业务环节降本增效,努力提升盈利能力。
公司将推进业务变革与机制优化,全面推行工作标准化建设,提高运营效率,加强战略执行过程纠偏管理,确保经营目标达成。面向大规模定制模式,公司将构建数字化运营中台与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公司将构建销售预测与供应链计划体系,实现数字工厂投产使用,进一步增强供应链保障力。
公司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合规使用募集资金,加快募投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底前实现“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产品扩产建设项目”和“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交付使用。公司将聚焦于基建交付、设备采购、生产准备、系统设计和上线等工作,从生产模式、管理能力、流程体系、人才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匹配公司战略发展需求,加快精益、敏捷和柔性生产能力的建设。
彤程新材:光刻胶产品线取得新突破,预计多支ArF/ArFi产品将在下半年逐步实现量产导入
国家统计局: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已有42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6550.92万股,占流通A股51.17%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00元。空头行情中,目前正处于反弹阶段,投资者可适当关注。已发现中线买入信号。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5100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28.20%,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182.8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1.01%,股份类型: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